蓓蓓談留學 | 蓋普分享 什么時候該請升學顧問
2020-04-17 11:39 蓋普國際教育
(王蓓蓓,蓋普國際教育創始人。游歷40余國,初讀哲學,后轉教育, 15年升學指導經驗,學生遍布美利堅。)
序言:首先聲明,到底什么時候請升學顧問,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跟禿子頭上有多少根頭發才算禿一樣難以量化,我不能說最佳黃金點在高中畢業前的第729天或是第851天,所以,提前免責,僅談點個人之見。
2016 fall的申請季宣告結束,對于大多數準備赴美讀大學的孩紙們來說,將會度過最充滿希望又心中忐忑的兩個月。申請季的心情就像蕩秋千,一會兒是躊躇滿志,覺得你看隔壁二狗子都能被康奈爾錄取,憑我南霸天怎么也得去個斯坦福吧;一會兒又是萬念俱灰,心想完蛋了某學霸竟然被安娜堡給拒了,那TOP30還能跟我有半毛錢關系么……留學黨們的心情啊,就在這兩個極端中蕩來蕩去。
這個時候,有個靠譜的升學顧問站出來當一下知心大姐或知心大叔,順便扮演人生導師的角色指出一條通向光明的路,還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才認識你3個月的人并不容易成為你的知心歐巴或者歐尼,也不一定能從同學們家長們各種明說或者沒有明說的需求里理出一條光明大道,所以,顧問是需要提前找滴,感情是需要慢慢培養滴,信任是需要逐漸建立滴,結果才能是理想滴~
先買個關子,待會兒再說What We Shall Do,咱們先看看哪些Disastrous Scenario是必須要避免的:
1、最糟糕的情況
在Deadline前一兩個月突然發現自己DIY搞不定或者之前的顧問不靠譜,臨時請顧問。請一定要相信,這種情況每年都在發生!對于這種局面,面對著焦急的學生和家長,看著寫得一塌糊涂的essay和填得亂七八糟的表格,我們留學部的同事都是欲哭無淚,在挽救無知少年還是讓倒霉孩子自行承擔后果的掙扎中,默默地選擇前者,也把本來按計劃5-6個月完成的任務壓縮到一個月強行擠進大家的時間表中,還得同時暗自祈禱學生能迅速回歸正軌積極配合。哦買糕,這是我們最頭疼最突發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2、其次糟糕,但是大多數人都在上演的劇情
申請季開始前簽約,一般集中在申請當年6-8月。的確,申請季往往從7月正式開始,所以看上去,升學顧問在這個時候介入就夠了,而事實遠非如此。這個時候請顧問,就是把基本定型的材料拿出來挖掘和加工,沒什么拓展空間了。中學成績基本定型,托福和SAT的考試成績也可以預判,課外活動的空間也很小,即便顧問覺得在課外方面還可以做一些拓展,但時間上也很難允許了。
3、看上去很美
11年級下,即國內傳統意義上的高二下春節后。看起來,高二寒假后,3月份開始請升學顧問介入是個不錯的時間,還有暑假可以規劃,也有時間來了解學生。其實不然,3月,有些夏校或經典Summer Program或已報名截止或名額所剩無幾,如果學生還未開始著手準備那么就很有可能錯過5月6月的SAT和AP,就連托福也面臨著一旦拖到下半年考位搶不到的尷尬局面。
讀到這里,相信很多人頭上都冒出很多問號,也翻了N個白眼,心想你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好,能不能給個痛快話,到底什么時候該請升學顧問?
照我的理解,最佳時間是9年級或10年級寒假,最晚在11年級寒假。原因如下:
1. 需要提前評估孩子是否適合本科留學。
按理說,18歲左右的學生心智已比較成熟,有判斷能力,配合上美國的優質本科教育和高強度的學習及閱讀,都會從中受益。這么多年,我親眼見到,在美國的大學生活里,有的學生拖延癥被完美治愈,有的學生從依賴他人走向獨立自信,有的學生從缺乏思考變得理性思辨,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好像每個孩子都能通過留學發生積極改變,成為人生贏家。但事實并非如此,有的學生學習習慣十分令人堪憂,如果不能在高中階段作出調整,我們很難期待學生會在美國大學這樣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里改頭換面。如果孩子確實自己非常希望能夠做些改變成功留學,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糾正學習習慣,需要2年的時間提升英文能力,因此,10年級寒假開始,就必須有計劃的推進各項工作,需要升學顧問的指導。
2. 提前規劃孩子的高中擇校。
9年級,也就是國內初三時,家長和孩子就需要考慮:未來到底選哪所高中能更好的輔助孩子的留學之路?因而,9年級寒假開始,各重點高中就開始對外招考,以上海為例,無論是以IB課程聞名的世外平和等,還是自成體系的復旦附中,上外附中等,抑或是提供AP,GED,A-level等課程體系的高中或國際部,大多也以3年制為主,學生需要從9年級寒假開始,在升學顧問的指導下共同規劃,接下來的春天里,要關注哪些學校的宣講會和報名動態,參加哪些場考試,首選和次選學校是什么,更適合哪種課程體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升學顧問不止做了大學升學指導,也在同時做高中的擇校和選課指導。10年級寒假開始,雖然沒能在學生擇校上給予參考意見,但面臨即將分科進入IB或AP或A-level學習的學生,也是重要的時間節點。
3. 大學錄取本身就看重長期表現。
申請大學時,學校一般會讓申請人詳細填寫表格,從9年級開始到12年級,曾經獲得過哪些學術榮譽,參加過哪些課外活動,花了多長時間;中學成績單要9年級開始的所有期末成績;推薦人需要明確說明,認識申請者多久了,對TA的了解有多少。最近,美國部分頂尖大學聯合推出了CAAS,申請者可以從9年級開始建立申請檔案,不斷填充和完善自己的學業、特長、課外活動、標化考試記錄等信息,累積成一份有分量的申請檔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用至少3年的時間,由學生、家長、顧問3方合力,在學業,標化,活動三大方面,有的放矢,整合學生興趣和優勢,尋求資源,制定合適的發展方案。這也是蓋普提出“3³升學論”的原因。
4. 學生大學的專業選擇和匹配院校需要早作判斷。
美國很多大學提倡的是通識教育,學生在入學時可以不必限定自己的所學具體專業,但我們認為每個即將進入大學的學生,都應該更加了解自己,考慮未來的就業情況。據綜合性大學官方數據統計,在每年度的本科入學新生中,90%以上的學生是選擇了專業的,只有4%-6%的新生選擇了undecided專業未定。這里我并不提倡哪個專業看上去收入高就選哪個這種導向,而是學生應該更多的了解社會和未來的職場,一個企業里都有哪些職能,不同職能的工作技能、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學生本身的性格傾向,優勢識別,都需要提前進行科學測評。在明確學生特點和優勢后,需要花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創造機會讓學生了解自己可能適合的行業和專業,從而進一步明確未來選擇大學的標準:偏文還是偏理?工科夠不夠強大?大幾可以進入醫學預科學習?此專業是否招收新生?這些,都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但極其重要的方面。畢竟,進入大學不是終極目標,跟4年的大學生活相比,后續還有20-30年的職業生涯。因此,建議早點確定升學顧問,進行專業的引導,跟學生一起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和潛力。
5. 我們除了關注結果,也需要關注學生本身的成長。
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一件標準化的產品,產品都能升級換代,學生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個體。有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想一下,我們期待孩子讀大學,讀好大學,究竟是為了什么?我曾見過一個媽媽,談起女兒曾經學業壓力過重身體不佳小小年紀就動了心臟手術,感慨說孩子的健康和快樂成長最重要,成就神馬的都是浮云。后來孩子反而因為有了更多的自由而發展得更好,明確了自己優勢和強項,合理規劃時間和重心,順利的考上了南加州大學傳媒學院,現在,我能在電影《老炮兒》的片尾看到她的名字。如果我們后談名校,先談成長,那么需要多長的時間來見證呢?我想2-3年絲毫不為過吧。
坦白說,在教育上,很多的方法我們都是借鑒西方,尤其在升學指導上,我跟美國很多私立寄宿學校的招生官聊過,都會問到她們或他們關于對本校學生進行升學指導的話題。發現很多學校從9年級就開始逐漸切入升學指導,進行初步信息普及和學生評估;10年級開始有側重的指導選課和活動;11年級參加college fair及大學參訪,與相關專業和行業進行接觸;到12年級就是臨門一腳了。如果是做職業規劃,更有學校從6年級就開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現。這樣系統的評估和指導體系值得我們探索和學習。
所以我說,就個人認為,本科升學,請升學顧問的最佳時間是在9年級寒假或10年級寒假兩個時間段,最晚的節點是11年級上。相應的申請美高,請升學顧問的最佳時間是提前3年半到2年半,最晚的時間節點是入高中前一年半。Did you ge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