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故事 | 耶魯學姐媽媽給中國家長的十條反思與建議(下篇)
2018-09-01 18:46 gaipu
針對中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問題,曾女士總結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談了自身的體會,并給中國家長提出了十條具體建議。不能說字字珠璣,但非常有指導性和操作性,家長們肯定會很受益?,F分兩篇刊發,上篇發曾女士的親身體會,下篇發具體建議。
嘉賓:曾仲萍女士
曾仲萍女士,在職研究生學歷,職場打拼30年后放下名利,開始專職總結家庭和家庭教育并開展公益講座活動。曾女士的女兒2012年考上美國耶魯大學,現在讀大學三年級,通曉六種語言。
下篇

在下篇里,我將結合當前教育的事情存在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十條建議”。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你的這些建議是不是只適合學習成績特別拔尖的那些“牛蛙”呢?我覺得不會,應該適合各種類型的孩子,你接著往下看也許會相信我。希望家長看后能反饋意見,以便我思考得更全面。這次的講稿完成也要感謝那些給我提出各種問題和困惑的家長,是你們的問題和困惑讓我沉思、讓我思考,也是你們讓我的思路更清晰。亞里斯多德說過:“我們必須學到的一切,都是親自動手學來的。”我也希望你們邊聽邊思考邊行動,卷起袖子一起干,去感受這個講座,別急于說是否適用,然后希望能夠聽到你們的反饋意見。謝謝。
這些建議未來我還將用之于我的教學實踐以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證明一個結論是否科學,必然要經歷“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任何好的做法(包括你們在其他地方學習到的經驗和做法)都需要和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癥下藥,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這是科學的方法論。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我,如果我按照你的十條建議做了,我的孩子將來是不是就一定能考上耶魯大學或者其他頂尖大學呢?我說不是的。我們所做的教育就是學會在家庭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給他們時間慢慢成長,讓他們學會幸福,助力他們成為最想成為的自己,這難道不是我們家庭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社會是由各行各業組成的,人的智力也是不同的,人們會成為不同的職業人,所從事的工作的不同不應該受到歧視,而只有幸福的感覺會使每一個人成為相同,無論學識高低都回歸本真的我,從而共同推動社會向更高級的文明進化。讀過一篇文章,一個24歲的哥大哲學博士曾采訪121名自稱非常幸福的人后得出結論,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二十年后他回訪這121人,結果卻發現: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身心的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一、教育要趁早,幫助孩子智力發育,就是所謂的“不輸在起跑線上”。雖然科學研究證明智力因素并不是孩子人生的決定因素,但能幫助孩子走得更遠。這里要提醒的是,教育要趁早不是指你的孩子提前能背多少首唐詩、讀學前班就會解答小學三年級數學題等等,是提倡科學育兒。母親在孕期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孕周發育情況和不同的營養需要,市面上關于育兒的書籍很多,家長應選擇比較權威的科學育兒書籍。遇到問題,不要逢人就請教,大家各有自己的做法,問得太多勢必無所適從,初為家長就要養成自我學習“如何成為好家長”的習慣,多讀好書,看了書中的理論知識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提前與腹中的寶寶相處,用你認為有用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愛。不要以為孩子還在肚子中便什么都不知道,你要相信這時候的孩子是和媽媽心連心的,這對日后育兒也很有幫助。我當時看的是美國的一本育兒書,書里詳盡介紹了孩子在各個不同發育期的情況和飲食需求,因為初為人母的喜悅,讀這些書籍很有興趣,日后也證明了對孩子成長大有幫助,相信科學育兒對于提高孩子智力發育和身體發育都大有裨益。
二、從孩提時侯起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養成好的習慣,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獨立自主地處理事情,讓孩子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要正確看待孩子各個階段的考試分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只有高分是遠遠不夠的。
只注重分數是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家庭教育要主動彌補這一不足。千萬不要包辦代替。在孩提時候時候就注意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動手能力,從諸如吃飯不喂、自己洗澡、自己寫作業,等等這些小事情開始,讓他們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時再找爸爸媽媽咨詢解決,慢慢積累,這樣,當他們遇到人生中的困難時便會自覺通過“學習-思考-分析”然后找到解決辦法的這樣一個過程去完成,千萬不要包辦代替。家長包辦代替的結果,只能讓孩子學會給家長提問題,要家長去解決,家長越做越累,升學求人、找工作求人、找對象求人、升職求人等等包辦代替的事情沒完沒了,實際上大部分的家長在做了自認為可以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之后,還是陷入了深深的挫敗感:孩子并未如期功成名就。醒悟過來時,似乎已經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成長時期。還有的孩子的確是聽話也努力,可學習成績仍然不佳,然后會抱怨家長,家長也愧疚,更多是焦慮,在壓力大時,有的孩子要求家長為他們辦理出國以求逃避,然而到了國外發現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最后花光父母的所有積蓄依然一事無成地回國,身邊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家長到最后總想給孩子存一筆錢,買一套房子,拼命撈錢,致使社會普遍認為錢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每一個自然人因為自己智力、體力、基因等各方面的不同,從而必然成為大自然中分工不同的社會勞動者,我們應直面這一客觀存在。作為家長必須面對這一客觀現實和科學規律,現代中國家長不切實際地“一窩蜂”讓孩子考試得高分、上名校、去國外念書等必然會毀掉一大部分孩子的幸??鞓啡松?,非常不值得。
家長要學會放下,不人云亦云,不講面子愛慕虛榮,要懂得順其自然讓孩子成長才是最佳的選擇。順其自然是什么意思?不是放任不管的意思,是說讓孩子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到最好,無論他的特長愛好是什么,無論他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什么職業,只要是自食其力、有益于國家、社會和自己,都不要歧視、不小看,同時有權利獲得社會同等的尊重和合乎公平的收入,父母要為他們鼓掌。那些因為各方面原因成為社會管理階層的人們,要為社會的上層建筑服務,構造更加公平、科學的國家管理模式,要學會尊重、謙虛、為社會盡更大的責任,而不是整天吹噓自己,看不起他人。我覺得目前中國有錢有權這一個層面的勞動者要提前覺悟,要為凈化社會環境盡自己的努力。
一個孩子聽了家長的話可能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但按照自己的方式他可能更適合去哈佛大學或者斯坦福;也許聽了家長的話做了老師,但或者因為本身天賦他更有希望成為一個偉大的運動員、廚師、美容師、時裝設計師。等等。只有孩子快樂,家長才能省心,我們學習做智慧的家長。
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做著做著就會了。我從來沒有為孩子做諸如了解“美國教育狀況”、“她應該讀什么樣的課程”,美國居然還有夏校?我那時候也不知道,但孩子自己都知道,她什么時候做什么只是通知家長,等等,直到考上耶魯大學,她爸爸并不了解那是一所什么樣的大學,你不要不相信,一點也不夸張,爸爸也是國內重點大學畢業的哦,喜歡讀中國歷史和帝王將相,只是有點排外而已,當時并不希望孩子出國讀書。這個笑點是他在孩子考上后,他看孩子和我都特別高興,就說請培訓課老師吃飯,飯中,他問老師才暴露出來的,原來他請客不是因為孩子考上的大學有多好,而是只要孩子高興他就開心,這的確是他一貫對待孩子的原則。
要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的生存能力。在我家里沒有因為孩子要讀書,其他人就不能看電視、不能發出聲響,要守著她做作業,等等。相反我們各做各的需要做的事情,因此她也煉成了無論周邊環境多么吵鬧,她只要愿意,隨時讀書,真的是手不釋卷。有時候她也因為其他人的事情被干擾到,她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協商一下,或者自己換個環境去省圖書館看書,很少抱怨別人。初到耶魯大學那年她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困擾她兩個多月,沒有告訴家里,自己克服了,后來回家偶爾說到,我說,怎么不告訴媽媽?她說這么遠,告訴你也只能讓你擔心,自己能夠克服。同時也絲毫沒有影響學習。孩子請假在家兩個月自學AP課程時,我在上海全脫產2個月學習,和女兒會通過電話了解她有什么困難需要我的幫助。
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這里需要提醒家長,不要因為你具有某一長處就可以代替孩子去做有關的事情,在家和孩子相處要保持和孩子相同的頻率,可能會比平時慢一拍(這是正常的,孩子身體、大腦等各方面都未發育成熟),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慢,好心的家長總說:“喊他做不如自己做”,就這么無形中包辦代替了許多事情,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比如,有些家長語言表達能力強,當在外遇見別人或者老師問孩子問題時,通常孩子會有一個考慮和組織語言的時間,還沒等孩子思索好,家長就等不及,噼里啪啦代替孩子回答了,總這么代替孩子說話,勢必孩子的表達能力會受到影響。這就是為什么說強勢的媽媽后面總有一個弱小孩子的原因所在。事無巨細都替孩子做,孩子就只需要讀書考試,當然變成高分低能或者一事無成。
代替孩子做事和引導幫助孩子做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孩子出生前,我曾經給一位省部級女領導擔任過三年秘書工作,處理事務性工作是我的長項,但也不因此就給孩子包辦代替瑣碎事情,從孩子能聽懂話時我就告訴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遇到困難了才可以找媽媽。特別是需要出國的孩子更加要提前開始訓練孩子的獨立外出能力。而媽媽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最佳方案不是包辦代替,是找準她的困難點,相機處理。她在大學第一年暑假前去羅馬需要簽證時,國內部分的資料是我代辦的,其他都是她自己在美國辦的,中間也有遇到一些不順暢的地方,她有點急躁,覺得做這些事情浪費時間。跟我訴苦,我覺得要做的是提醒她不急不躁,無論學習多么緊張,也要能夠騰出時間完成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告訴她就算今后有了條件讓秘書或者助理完成這些事情,你也需要首先學會處理事務性工作。先制定計劃,幾項事情同時做?,F在對于要操辦一個具體事情,她便完全得心應手。我八月底去耶魯大學蹲點學習,全都是女兒幫我安排的酒店、機票、行程、活動等等。
那些為了孩子高考毒死呱呱叫的青蛙、那些為了孩子,家里從來不敢看電視,一點聲響都不能有,才能靜下心學習的環境不是天天都有的,難道高考之后就不用學習看書了?實際情況還真是這樣的,孩子們在經歷了“煉獄般”的高考之后,家長和孩子都終于松了一口氣,以后不用看書了,歡呼雀躍。殊不知生活的麻煩依然如期而至,沒完沒了。
其實,終身學習才是能終身提高的秘訣。那么,怎么保持終身學習?
三、培養自己和孩子的閱讀習慣。前面兩條有的家長聽完后說都沒有做到,應該怎么辦呢?我覺得只要想做,什么時候都不晚,而且我覺得可以把閱讀作為切入點。早就有偉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的古人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及“開卷有益”等等金句,美國大學特別提倡和要求學生閱讀,但是看來這并非美國人的獨創,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發現了讀書的妙用,只是美國人進一步發現了讀書要用“批判性思維”,要獨立思考,不能照單全收。而在美國的校園里,中國學生的閱讀無論質、量都是短腿,為什么到了現代中國,我們的社會反而開始了完全的實用主義,唯獲得金錢和權力至上,在學校讀唯和分數有關的書籍才是讀書,其他都是閑書了呢?我們的社會變得浮躁和功利,如果這種浮躁和功利只影響一代人還好,因為我們說我們窮怕了,我們需要錢。但是這種影響恐怕要通過我們的家長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和下一代,因此,我們需要讀書,陶冶情操,不但有高智商還要培養高情商。(高智商不用解釋,關于高情商我覺得有必要做一個名詞注解。情商有五項標準,高情商表現為有自知之明,對人對己都比較誠實,并抱有務實不苛求的態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會自我反省,深思熟慮,不斷成長;追求成就感,對工作充滿激情,樂于學習并富有上進心;善于交際,能幫助領導管理團隊,調動人脈資源。(--摘自丹尼爾.戈爾曼《是什么造就了領導者》一書)。
喜歡閱讀的人會變得心靜和愛思考,煩躁的時候他們會自我控制和調劑,他們會自己找到樂子?;蛘哔I一本好書、去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找一個很久未謀面的朋友聊天等等。閱讀本身就會告訴孩子怎么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就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只不過他的功效不在當下不在眼前,其功效在你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慢慢體現出來,他們給孩子和這個家庭帶來無限潛力,讓家長越做越省心,不會被這樣那樣的具體困難所嚇倒,你也不能預測這樣的孩子未來能走出多遠,因為他總在不停地自我教育和提高。
其實家長自己閱讀越多,思考越正確,慢慢就有自己的主意了,人生的許多事情一定要自己親自去做,而不是等待別人告訴你,別人告訴你方法還沒用,你還得自己去做。比如老師告訴你這本書很好,你的做法就是去書店去網站把它們買到,不能再要求老師替你購書,否則老師就忙不過來,人多了就管不到這么具體了,那么那些聽了能親自去做的人就是受益者,聽了沒有行動的人就不會受益。不過你說我花錢請一個秘書去做這些具體的工作行不行呢,答案是當然可以。我要介紹的是最佳方案。
怎么選擇閱讀書籍?我曾經對一個家長說,“最好的選擇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這是做家長的智慧。家長偶爾給孩子推薦好書是必然的,但是如果孩子讀什么書都要家長確定,“讓”他讀的就讀,“不讓”讀的就讀不到,家長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帶給孩子學習的局限性。我引導孩子閱讀書籍的過程是這樣的:在她不會說話只喜歡聽故事的階段,我給她選擇的書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101個經典童話》、《世界著名童話故事》,《格林童話》,《白雪公主》,《美人魚》等等這些耳熟能詳充滿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古今中外經典童話,這些故事經久流傳說明它的益處已被廣泛證明;目前國內出版物有些功利和浮躁,良莠難辨,難以選擇。這個階段的孩子似乎喜歡反復聽同一個故事,所以我建議這個階段讀的書不在多,在經典。我前面一次講座也介紹過,要經常耐心地給孩子用你自己認為最好聽的聲音和標準的普通話,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朗讀。在她認字以后,我買的還是這些書籍,只不過加上了拼音,很感謝那些出版商能夠想到這一點,孩子因為聽過無數次這些故事,現在可以認識這些故事書里的字,變得如饑似渴;小學階段以后孩子的書就是自己選擇了,我的任務是陪她上書店,她看她的,我看我的,每次她都挑回一大堆,我從不幫助她分辨,也不問她為什么。整個小學階段她幾乎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參加美國高考期間一直都是廣泛閱讀。讀得又快又多。(插入手機照片,孩子讀過的部分書籍)
家長問:有些孩子已經上學了卻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該怎么做?建議讓孩子首先選擇讀自己感興趣、又讀得懂的書籍,慢慢再提高,同時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這樣進入閱讀的狀態。焦慮的媽媽可以讀一些美好的愛情小說:)和外國名人傳記,看看那些偉大人物的小故事和成長經歷,看看媽媽是如何可以擺脫焦慮、變得輕松起來的。我想告訴大家,并不是立志成為偉大人物的孩子和媽媽才需要讀書,有一本美國暢銷書叫《像天才一樣思考》,書中圖文并茂,妙趣橫生,是美國人托德.西勒的著作,他介紹一個普通人如何做到“像天才一樣思考”,學習運用“超傳”的思維能力,從而發現一個新的自我,使平凡的生活變得生動和有意義。
有家長也問我為何有這樣的理念,我說因為我是閱讀的受益者,我媽媽曾經擔任過小學校長和大學圖書管理員,她喜歡看書,引導我在我上小學時讀了許多中外名著,發現青年時期讀過的書中外國名著和名人傳記讀的多一些,中年時期讀《貞觀政要》和曾國藩的書,這些書都同樣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受益匪淺。一般偉人傳記中一定會介紹偉人的母親,可見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弗洛伊德、奧巴馬、希拉里的母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代表人物。
四、從小注意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創新能力和好奇心,注意發現孩子的興趣。著名幼兒教育思想家蒙臺梭利發現,無論哪一個孩子,只要達到某一階段,就會對某些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非常想做。孩子不受外界干擾的專注能力,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她認為,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家長如果懂得并把握了這一規律,就會自覺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在孩子上幼兒園時,老師通知我參加一次家長會并且要求我做“經驗介紹”,那時候似乎我沒有讓孩子學習什么課程,也沒有學習人們所談論的文藝特長,不過孩子特別善于與人溝通,伶牙俐齒。我很納悶,做什么經驗介紹呢?但還是先在家里寫了自己育兒的一些心得,包括上一節內容談到的“閱讀”。在家長會召開之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做了一個游戲:大意是講臺上有一些果凍,現在上來拿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個果凍,5分鐘上來拿的可以得到2個果凍,10分鐘上來拿的孩子可以得到3個果凍。我的孩子那時候是這個游戲中唯一一個得到3個果凍的孩子,因為她一直坐在那里等到老師說10分鐘到了才走上講臺領取果凍。老師說這是一個關于專注力測試的游戲,它的結論告訴人們,具有專注力的孩子,日后的成就往往會比較大。所以她們讓我第一個做“經驗介紹”。有些家長會說,我們每天都很忙,并沒有時間去學習和知曉這些育兒專業知識怎么辦呢?是的,我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這個游戲的出處,但是我的體會告訴我,一個用“心”與孩子相處的媽媽,會主動配合老師,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科學育兒知識,保護下孩子們的天賦。孩子天生會“專注地”做一些事情,用心的媽媽可以細細觀察。
幼兒時期的孩子會有一些舉動,是我們成人所不能理解的行為。孩子2-3歲時喜歡涂鴉,那段時間里,我們家客廳的墻壁上只要是她能夠得著的地方都被她用彩色水筆畫滿了她認為的各種圖案;剛穿帶拉鏈的衣服時,她無論時候要自己動手,以至于一兩天時間里都在專注地低頭拉拉鏈,大拇指都彎了,好在我及時發現幫助她掰直了;還有在田字格里每天不停地寫“字”,非常工整,那些字像韓語,我都不認識,但我表揚她,并且問她寫了什么,她說寫了一個故事,還有模有樣的講給我聽。我很認真地聽并及時給予她鼓勵。
作為一個好家長懂得引導孩子,但不自以為是地強迫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順其自然地保護下孩子的一些天性,如創造力和專注力等,這對于孩子日后的成長大有裨益。增加一點就是希望家長有意識讓孩子動手參加家務勞動,那時候這方面我有些忽略,孩子去美國以后覺得這個要補課。
五、關于擇校,建議家長保持平和心態,盡量信任國家政策,在戶口所在地就近入學,根據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家庭經濟條件,選擇最適合、最和孩子能力匹配的學校是最佳選擇。有家長問,為了獲得更好的學校我是否應該再換更好的學區房呢?很糾結。首先我個人不主張耗費精力、浪費財力追逐換房擇校方式。我想如果你有那個財力,那換房也不是錯誤,如果沒有那個財力,生活被迫變得更艱難,我認為不必要,何況幼兒園、小學、初中你都去換房嗎,顯然換房擇校不是好的方法。古代確實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但孟母換房是為了讓孩子去到民風更好的環境成長而不是單純追求一個條件更好的學校,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根本。
不攀比、不眼紅那些通過各種關系進入所謂名校的的人,如果不是因為有優異的成績而進入重點學校,孩子在那里讀書會因為功課追不上而產生厭學情緒、進而逃學,真正的名校也的確因為扛不過社會關系,他們會設立所謂的“空降班”,進這種班級也只是滿足家長的虛榮和面子,實際情況是于孩子學習并無益處。
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考上大學我沒有為她找過任何關系,上的幼兒園就在我們單位后面的一條街上,算是公立幼兒園,我們單位的孩子和街道上的孩子都可以報名,沒有一點特殊性;就讀的小學在我們單位馬路對面,很方便,憑戶口報名;她上初中的那一年,長沙市取消了重點初中,大家就近上學,當然,以她的成績也可以去市一中重點學校辦的民辦寄宿學校,但是她自己的意見是不要寄宿,因為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只能生活到高中畢業,上大學就要出去住宿,舍不得這么早離開家,我聽了非常贊同,和她一起選擇了我們單位子弟都就讀的一所普通中學,我上次介紹過在這所初中學校里三年共六個學期,孩子四個學期都年級第一名,但她不準我宣揚,因為她認為這不算什么,她說分數不代表什么,但我堅持認為可以證明學習能力很強;高中她便以非常優異的全A成績考入省重點雅禮中學理科實驗班(也就是重點班)讀書,一切都合情合理。市里面四所重點中學都主動聯系過我,(我也不知道他們怎么知道我的電話)希望孩子能去他們學校讀書,孩子自己已經默默立志報考美國耶魯大學,所以選擇了雅禮中學,這是一所著名的高中,一百多年前耶魯協會創立的,競爭非常激烈。來雅禮中學讀書的許多孩子都曾經懷揣著一個耶魯夢,不過也從來不見耶魯大學會給這所高中特別的照顧,學校近八年只有兩名(包括我女兒)同學被耶魯大學錄取。
六、關于海外學習。有條件的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去美國上大學我建議是孩子盡能力考上自己能去的最好的國內高中,業余時間上培訓學校學習美國SAT考試課程申請美國大學。這個階段必須重視完成好高中學業課程,因為美國高校錄取時孩子的高中初中平時學業成績很重要,需要申報,也就是大家所說的“GPA”;家長的任務是幫助孩子選擇一家當地比較靠譜的、有經驗的培訓學校學習美國高考課程,把孩子申請美國大學該走的時間安排(即流程,這是純技術活)的任務交給老師和孩子自己,因為他們專門從事這一工作,比家長有經驗,何況你也付了學費,是培訓機構的責任。這樣安排節約經費和精力(我的孩子整個高中階段三年的全部學費是:高中學費+培訓學校學費+美國暑假班學費,計5000+55000+15000=75000人民幣,)孩子還能住在家里。我不反對有經濟實力的家長讓孩子高中階段或者更小的時候去國外讀書,接受比國內應試教育更科學、文明化程度更高的教育,但建議要有家長陪同,否則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長階段里家長缺席,比較遺憾。何況現在都獨生子女。我因為工作忙出差多,家里一直請了一位家政阿姨,以至于孩子記憶中的飲食沒有“媽媽的味道”,感覺很愧疚、很遺憾。
美國教育的整體狀況我不了解,但知道其高校錄取和我們國家不同,不唯分數,分數不是衡量學生是否錄取的唯一標準,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品德等綜合素質的要求,陪伴孩子經歷過美國高校SAT考試全過程的家長都知道,所有分數出來以后,還有一個申校階段,你的孩子需要自己推薦自己、介紹自己,適合什么學校,孩子自己一定要知道,這個階段就是孩子了解學校和自己的過程,我建議一定要孩子自己認真地去做這件事情,并且要支持孩子誠實守信,同時培養孩子責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賴中介,家長可以參考但要孩子自己選擇,如果最終的學校是家長或者中介幫助孩子申請的,甚至連申請的文書都是中介代寫,無疑孩子失去了一個和就讀學校彼此了解的機會,也失去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機會,初到學校會無所適從甚至一直不能適應。我的孩子只申請了耶魯大學一所學校,并且是早錄取,她寫自我推薦文書草稿29稿,到最后一天才定稿,她沒讓任何人給她修改。培訓學校只為她關注時間和流程,我們家長幾乎沒操心,只是陪伴她,聽她說她文章的構想,參與討論,申請做完發現美國教育“申校”這個部分做的事情是中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才做的事情。孩子動手能力增強了。
七、關于課外培訓班和特長培養。要想學業成績更好,中國教育下課外培訓是必不可少的(你懂的,老師們要賺外快,重點知識難題都在培訓班解讀),至于報哪些培訓班,應該根據孩子自身天賦和聽取孩子自己的意見。小學六年,我的孩子的確沒有上過任何培訓班,業余時間我只要求她做完家庭作業就可以了,其他時間她自由支配,所以有一次小學班主任老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周末嗎?大家都回答不喜歡,因為要上很多培訓班。只有我們家孩子說喜歡,老師說為什么,她說因為可以玩。到了初中階段,學校數理化的測試范圍一般都超出教學大綱,為了彌補不足,孩子要求周末上培訓學校,主要學習奧數和物理。特長培訓我認為要尊重孩子天分,不要強求,在幼兒園時我給孩子報的是舞蹈班,她卻以小主持人的身份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代表所有小朋友發言,因為實在講得太好了,贏得了家長們的熱烈掌聲??梢姰敃r我的期待和孩子的天賦有差距,孩子用實際行動糾正了媽媽的錯誤;在孩子小時候我也試圖讓孩子學鋼琴,三個月之后她說的確不想學,我馬上同意。她喜歡繪畫和游泳,算是一直都堅持,但我覺得這點還不夠,孩子要承擔繁重的學業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素質,家長一定不要因為時間原因而放棄孩子的體育鍛煉,特別有某些文藝體育天分的孩子又有興趣的項目可以讓他們做到最好,這個要向美國孩子和家長學習,我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夠,孩子有繪畫的天賦卻沒有讓她發揚光大。
八、關于與孩子相處。家長切忌經常講大道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同時做到與孩子溝通四步曲:傾聽—了解—理解—支持。我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如果有家長揪著孩子錯誤不放,總問我應該怎樣讓孩子改正時,我常常會反問,這點家長自己做得如何?家長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如果是老師和領導式的,重管理,板著面孔教育、呵斥,輕溝通愛護,喜歡講大道理,給孩子布置任務、檢查結果、指出毛病和缺點,天天表揚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讓孩子在家里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惶恐中,不斷地被要求改正缺點,勢必影響孩子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項,正確地鼓勵和表揚,同時要能包容孩子在他那個年齡階段、你認為是“不足之處”的地方。我們自己也是在成長中不斷提高,才漸漸變得更好起來的,不要急于指出這些“不足”和批評孩子,家長做出好的樣板,讓他們自己慢慢體會。我常常體會到當自己能夠意識到所犯過的某一個錯誤讓自己耳紅心跳時,那我們其實已經進步了,我們需要包容和幫助孩子找到了最好的他們自己,然后,就是相信他、支持他、鼓勵他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有時候也需要批評,就是當某一個階段出現可能影響品德的錯誤時,我認為就要當即指出來并且批評糾正。比如當出現偷竊、說謊、侮辱他人、欺負弱小的孩子、浪費、自大、沒有責任心等等不良行為時。
九、注意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和個性修養。上次講座我講到,各國人才的競爭最后會落在人品的競爭,我想國人不缺聰明才智,但是目前國內風氣的確不盡如人意,所以我理解有條件又希望孩子出國的家長就好比是在效仿“孟母三遷”,無可厚非。孩子的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培養孩子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有社會責任感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非常重要,所謂德才兼備。(如果你認為自家里孩子特別有才華,真的很希望你相信并記住這一點)。我從小就不準孩子說謊話,三歲時因為孩子說謊被我用一根筷子把手掌抽出一條血痕,那是我唯一一次打孩子,希望她長大做一個有責任感講道德的人。同時我自己帶頭做到,我身邊的人有時候覺得我“傻”,我總覺得要配得上孩子,配得上“耶魯媽媽”這個稱號。不多說,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才是第一要務。
十、家長不要過早放棄自己各方面的進步。包括工作、事業、個人修養、外表管理等等,給孩子榜樣。爸爸媽媽是孩子的榜樣,同時也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源泉,鼓勵孩子成才,自己要爭取成才,所以你首先需要自己去追求幸福而不是放下所有逼著孩子或者幫著孩子做這做那,大多數的家長總是說等孩子上大學以后自己再做這做那,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樣還可以相互促進和幫助。
在孩子小學三年級時,我被單位外派其他城市工作2年,開始她想不通哭鼻子,爸爸做她思想工作說,媽媽也需要有自己的事業,媽媽周末都會回來陪女兒,女兒要理解,她抹干眼淚,點點頭。投資自己就是投資家庭,家長一樣要報名學習新的知識,我去年還花費2.3萬元報了英語學習班,一年下來收效很大;投資孩子就是投資未來,這兩件事情同等重要。在單位做個好員工,在家就是一個好家長。做一個好父母與做一個好員工其實是同等重要的,他們相互關聯又互相影響。有些媽媽在單位偷懶,說留著力氣回家干活。其實一個在單位不肯賣力氣的人回到家里不可能很好地賣力氣,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定是在實踐中做出來的,八小時工作不努力、不思考、不作為,你實際上可能浪費了一半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的人的實踐機會,包括你的思想觀念和行動能力。相信不少家長都聽過一個段子,老母雞飛不動了,下了一窩蛋,孵出來希望小雞飛,小雞也不樂意了,說你不飛干嘛讓我飛。孩子也會說,你在打麻將喝酒干嘛讓我學習?我想,做教育需要良知,有的時候不是人們不愿意講良知,只是因為本身的暫時迷失。做事情的過程中你希冀越小,雜念越少,獲得的回報反而可能越多。
做家長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一起繼續學習。
上一篇:川普留學政策收緊,CS、生物等專業將受限,你該如何曲線救國?
下一篇:達特茅斯學姐親述自身爬藤之路